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格于成例在词典中的解释
chéng

格于成例

拼音gé yú chéng lì

含义为传统的惯例所限制。表示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不但自知旗人格于成例,向来没个点鼎甲的,便是他在前十名也早密密的得了信儿了。”

典故出处

  •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不但自知旗人格于成例,向来没个点鼎甲的,便是他在前十名也早密密的得了信儿了。”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为传统的惯例所限制。表示不能达到目的。
    成语举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自知旗人格于成例,向来没有个点鼎甲的。”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格于成例意为按照规定的法令、条例或规范办事,不偏不倚,严守成规。这个成语强调了遵守规范和法律的重要性,表达了对规章制度的尊重和遵从。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组织遵守规章制度,不偏不倚地办事的情况。可以用于表扬一个人遵守规定,也可以用于批评一个人违反规定。

故事起源

  • 《史记·韩长孺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长孺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任职期间非常严格地执行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偏不倚地办事。一次,有人向汉武帝告状,说韩长孺对待人民太过严厉。汉武帝派人调查后,发现韩长孺确实严格执行法律,没有偏袒任何人。于是,汉武帝对他说:“你格于成例,不偏不倚,我很满意。”从此,格于成例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严格执行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人。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格”、“于”、“成”和“例”。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始终格于成例,从不偏袒任何人。2. 这家公司一直以来都格于成例,严格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格于成例与严守规章制度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条直线上,身体笔直,左右不偏离,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走。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格于成例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格于成例这个成语。可以阅读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对于法律遵守的要求和标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在考试中格于成例,不作弊。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会格于成例,维护学校的纪律。3. 高中生:在申请大学时,我们要格于成例,提交真实的材料。4.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格于成例,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格于成例”这个成语!

拆字解意

格于成例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