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颤心惊
拼音dǎn chàn xīn jīng
含义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典故出处
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近义词
胆战心惊、心惊肉跳、魂不附体、面无人色
反义词
神色不惊、镇定自若、满不在乎
英文翻译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boo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成语举例:所以,每有风声,无不‘谈虎色变’,胆颤心惊。★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八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胆怯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颤,不能读作“zhàn”。
成语辨形:惊,不能写作“警”。
成语辨析:胆颤心惊和“提心吊胆”;都有非常害怕的意思。不同在于:①胆颤心惊表示“十分害怕;惊慌”;“提心吊胆”有时偏重在“害怕”;有时偏重在“惊慌”;当强调“既害怕;又惊慌”的意思时;宜用胆颤心惊;②胆颤心惊和“提心吊胆”表示害怕的程度有所不同;仅指“非常害怕”时;它们可以通用;但“胆颤心惊”的语气比“提心吊胆”重。
详细解释
- 胆颤心惊是由“胆颤”和“心惊”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胆颤指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心惊指心里害怕,恐惧。胆颤心惊合在一起,表示害怕到了极点,心情非常恐惧。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恐怖、危险或紧张的情况时,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的状态。
故事起源
- 胆颤心惊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后汉书·杨震传》。据传,杨震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他非常勇敢敢于直言,但是他的儿子却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有一天,杨震的儿子被派去执行一项任务,但是他却胆颤心惊,害怕到了极点。杨震见到儿子的样子,非常生气,就教训他说:“你怎么这么胆颤心惊,难道你不知道勇敢是一种美德吗?”从此以后,人们用“胆颤心惊”来形容非常害怕的样子。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短语组成,胆颤和心惊。
例句
- 1. 在黑暗的森林里,我胆颤心惊地向前走着。2. 考试前一天,他胆颤心惊,整夜都无法入睡。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胆颤心惊与害怕到了极点的情绪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胆战心惊地面对着巨大的恐怖场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恐惧、害怕相关的成语,如恐惧万分、惊恐万状等,可以扩大词汇量,丰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看到蜘蛛,我胆颤心惊地尖叫了起来。初中生:在考试前一天晚上,我胆颤心惊地复习了整个晚上。高中生:听到有人在深夜敲门,我胆颤心惊地跑去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