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怒难犯
拼音zhòng nù nán fàn
含义犯:触犯、冒犯。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典故出处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近义词
众怒难任
英文翻译
not to stir up public resentmen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犯:触犯、冒犯。群众的愤怒不可触犯。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
成语举例:你们来意甚善,只是众怒难犯,赶快去吧。(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表示不可以做群众不满意的事情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难,不能读作“灾难”的nàn。
成语辨形:怒,不能写作“恕”。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发生叛乱,大夫尉止杀死大夫子驷,子孔与子产一起平定叛乱,杀死尉止。子孔掌权后,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子产劝阻他,希望他不要犯了众怒,否则国家就不会安宁。子孔当众烧掉盟书。
详细解释
- 当众人愤怒或批评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不受干扰或影响。这成语形容一个人有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不会被外界的压力和舆论左右。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众人的批评或指责时,能够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冷静,不受干扰。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智者。相传,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官员,他在政治上非常有声望,但也因此招致了许多人的嫉妒和批评。然而,孟尝君总是能够保持冷静,不受外界的干扰,继续坚持自己的政策和原则。因此,人们就用“众怒难犯”来形容他的行为。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众怒”、“难”和“犯”三个字组成。
例句
- 1. 虽然他遭到了众人的批评,但他仍然能够保持冷静,众怒难犯。2. 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要学会众怒难犯,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冷静。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拆分成三个部分记忆,例如“众怒”代表众人的愤怒,“难”代表困难,而“犯”则代表被影响。通过将这三个部分联想在一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众怒难犯”相关的成语,例如“泰然处之”、“淡定自若”等,这些成语都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批评时保持冷静和自信。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尽管同学们都在指责他,但他仍能够众怒难犯,坚持自己的观点。2. 初中生:面对老师的批评,他能够保持冷静,众怒难犯,积极改正错误。3. 高中生:在社交媒体上,他遭到了很多人的谩骂,但他依然能够众怒难犯,不受干扰。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众怒难犯”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