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
拼音chèn huǒ dǎ jié
含义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经转山洞而去。”
典故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经转山洞而去。”
近义词
浑水摸鱼、顺手牵羊、打家劫舍
反义词
抚危济贫、除暴安良
英文翻译
take advantage of sb.'s misfortune to do him harm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成语举例:等警察赶到时,那几个趁火打劫的流氓早已逃走了。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含贬义,同乘人之危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劫,不能读作“qiè”。
成语辨形:趁,不能写作“称”。
成语辨析:趁火打劫和“浑水摸鱼”都含有“趁混乱时机捞一把”的意义。但趁火打劫语义重;含有“乘人之危”的意思;“浑水摸鱼”有时指故意制造混乱。
成语谜面:强盗救火
歇后语:强盗救火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中的“趁火”意味着抓住了别人处于困境的时机,“打劫”则表示利用这个机会谋取个人利益。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不道德、不公平的行为,暗示了利用别人的困难来获取私利的不道德行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在别人遇到困境时利用这种机会谋取私利的行为。例如,可以用于谈论商业竞争中的不正当手段、政治斗争中的阴谋诡计等场景。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武王勾践被越国侵略,楚国陷入了困境。趁着楚国遭受外敌入侵的时机,晋国乘机派使者前来趁火打劫,要求楚国献出领土和财宝。这个故事成为了这个成语的来源,形象地揭示了趁人之危的不道德行为。
成语结构
- 趁火打劫是一个动宾短语,其中“趁火”是动词短语,表示抓住时机;“打劫”是动词,表示谋取私利。
例句
- 1. 他趁着公司经营困难的时候,趁火打劫,盗取了大量资金。2. 这个政客总是趁着选举期间,趁火打劫,通过贿选来获取权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趁火打劫”与“利用别人困境谋取私利”这个基本含义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趁着别人遇到困难时从火中抢劫。这样的场景会更容易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1.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等,深入了解这些成语的用法和意义。2. 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3. 阅读相关的新闻和文章,了解现实生活中类似行为的案例,拓宽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趁着同学摔倒的时候,趁火打劫,抢走了同学的零食。2. 初中生:那个学生趁着老师发烧的时候,趁火打劫,偷偷看了答案。3. 高中生:她趁着同学考试紧张的时候,趁火打劫,偷偷抄袭了同学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