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心转意
拼音huí xīn zhuǎn yì
含义心、意:心思;回、转:掉转。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典故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近义词
弃旧图新、洗心革面、一改故辙
反义词
执迷不悟、一意孤行、义无反顾
英文翻译
repent and reform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心、意:心思;回、转:掉转。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成语举例:要不然时,叫他趁早回心转意,有多少好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消除嫌隙,重归于好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转,不能读作“zhuàn”。
成语辨形:意,不能写作“义”。
成语辨析:见“翻然悔悟”。
成语谜面:噫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病死,他的大臣雍闿投降吴国,吴国派他担任永昌太守,他走马上任。永昌郡守将吕凯忠于蜀国,不肯放雍闿进城,特地给雍闿回了一封文书,希望他能回心转意,将会有所作为的,再大的官都可以做。
详细解释
- 回心转意是指一个人改变原有的想法或立场,转而接受另一种观点或态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经历了心境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决定或立场。
使用场景
- 回心转意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人们在争论、辩论或争执中改变立场的情况。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感情上经历了转变,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
故事起源
- 回心转意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董仲舒传》中。故事讲述了董仲舒与汉武帝争论天人之道的故事。董仲舒在争论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最终被汉武帝所否定。后来,董仲舒经过深思熟虑,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认同了汉武帝的观点,这就是回心转意的典故。
成语结构
- 回心转意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例句
- 1. 他原本坚持不同意这个提议,但最后回心转意,决定支持它。2. 她一开始对这个项目表示怀疑,但经过一番深入了解后,回心转意,决定参与其中。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回心转意”与一个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例如,想象一个人原本站在一个方向上,但突然转身,改变了自己的方向和态度。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成语的起源和用法,可以参考相关的成语故事和例句。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与情感和态度改变相关的成语,如“脱胎换骨”、“改过自新”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原本不喜欢吃蔬菜,但妈妈给他做了一道好吃的菜后,他回心转意,开始喜欢吃蔬菜了。2. 初中生:他原本认为数学很难,但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后,他回心转意,开始努力学习数学了。3. 高中生:她原本对文学没有兴趣,但读了一本优秀的小说后,她回心转意,决定要成为一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