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偃风行
拼音cǎo yǎn fēng xíng
含义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同“风行草偃”。
出处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同“风行草偃”。
常用程度:一般
详细解释
- 草偃风行的意思是指草木在风中倒伏,随风摇摆。比喻在某种势力、环境或境况下,被人任意摆布,没有自主权和自由发展的能力。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个人、群体或国家受制于他人的情况,无法自主决策和行动。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据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草偃的人,他非常懒散,整天无所事事。有一天,齐国的国君僖公希望将草偃处死以警示其他人,于是命令草偃在一条风大的小径上行走。草偃不敢违抗,只好按照命令行走,结果他在风中摇摆不定,一直到风停止才能站起来。从此,人们用“草偃风行”来比喻被人任意摆布的境况。
成语结构
- 主语+草偃+谓语+风行
例句
- 1. 在那个专制的国家里,人民只能草偃风行,没有自由。2. 这个公司的员工们都像草偃一样,受到不公平待遇,无法发展。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草偃风行”中的“草偃”联想为倒伏的草木,而“风行”则代表风的力量。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任人宰割”、“束手无策”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在班级里总是被同学们欺负,感觉自己像是草偃风行一样。2. 初中生:学校里的学生会选举总是由老师决定,我们只能草偃风行,没有发言权。3. 高中生:父母总是干涉我的选择,我感觉自己像是草偃风行,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