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
拼音bī shàng liáng shān
含义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近义词
迫不得已、铤而走险
反义词
自觉自愿、自告奋勇
英文翻译
be compelled to do sth.against one's will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成语举例: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被迫反抗或采取不得已的行动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正音:逼,不能读作“bí”。
成语辨形:梁,不能写作“粱”。
成语辨析:逼上梁山和“铤而走险”;都有“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冒险、反抗”的 意思。但逼上梁山偏重在反抗;多指的是正义的行动、革命行动;或由于某种客观原因促使自己不得不做;“铤而走险”偏重在冒险;所指的行动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
成语谜面:林冲夜奔
成语故事
古典小说《水浒》描写了宋朝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里面许多起义军头领都是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才投奔梁山这个起义军根据地的。有个叫林冲的人,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原在官府任八十万禁军教头。但当权的大官高俅之子为了霸占他的妻子,三番几次陷害他,派人暗杀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林冲杀死了前来杀他的人。这时他又得知自己的妻子已自杀了,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被迫上了梁山。
详细解释
- 逼,迫使;上,到了;梁山,古代山名,这里指山中的强盗窝。成语意为被迫到了梁山,表示被逼到绝境,不得已采取某种行动。
使用场景
- 逼上梁山常用来形容在困境中不得已采取某种极端行动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被逼得无路可走,不得不做某事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水浒传》。故事中,宋朝末年,晁盖、林冲等一众好汉因为受到官府的迫害,被逼上梁山成为山中的强盗。因此,逼上梁山成为了形容被迫走投无路的情景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语 + 逼上梁山
例句
- 1. 他因为经济困难,被逼上梁山,开始从事非法活动。2. 在面对危机时,我们常常会被逼上梁山,采取一些不寻常的行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逼上梁山”与《水浒传》中的故事联系起来记忆。也可以将“逼上梁山”与被迫走投无路的情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动的形象。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水浒传》中的故事,了解晁盖、林冲等人的传奇故事。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走投无路”、“穷途末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前没有复习,感觉被逼上梁山了。2. 初中生:为了完成作业,我被逼上梁山,连续几个晚上都在图书馆里熬夜。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我感觉自己被逼上了梁山,只能努力学习。4. 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我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各种招聘会和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