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昭宋聋
拼音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含义杜预注:“昭,明也。聋,暗也。”比喻情况不同。
出处《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杜预注:“昭,明也。聋,暗也。”比喻情况不同。
成语举例:郑昭宋聋,一以免患,一以召祸。况各国竞骛于聪明,而我岸然自安其愚暗,将以求免,不亦难乎?★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王派申舟到齐国去缨聘告诫他不要从宋国经过,又派公子冯到晋国应聘要他不要从郑国经过。申舟因为孟诸之役而得罪宋国,他说:“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楚王说:“杀女,我伐之。”到了宋国,宋人拦住申舟并杀了他。
详细解释
- 郑昭、宋聋分别是两位古代人物的名字。郑昭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国君,宋聋是宋国的臣子。郑昭曾经听说有人要来暗杀他,为了逃避危险,他将自己的职位让给了宋聋,而宋聋则以聋哑为借口推辞了这个职位。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彼此推诿、推卸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
使用场景
- 郑昭宋聋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的人们互相推诿、推卸责任的情况。可以用于讽刺那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或者提醒他人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故事起源
- 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和文献记载,具体的故事情节可能已经失传。
成语结构
- 郑昭宋聋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人名组成。
例句
- 1. 他们几个人都在郑昭宋聋,互相推卸责任。2. 在工作中,我们不能郑昭宋聋,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四个字分开记忆,郑昭、宋聋分别代表两个人名,而成语的含义则是指人们互相推诿、推卸责任。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责任相关的成语,如“推诿责任”、“推卸责任”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同桌总是郑昭宋聋,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2. 初中生:老师问我们谁没做作业,大家都郑昭宋聋地不敢回答。3. 高中生:在团队合作中,不能郑昭宋聋,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