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文缛节
拼音fán wén rù jié
含义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出处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典故出处
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近义词
附赘悬疣、连篇累牍
英文翻译
unnecessary and overelaborate for malitie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成语举例: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鲁迅《坟 看镜有感》)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分句;含贬义,比喻烦琐、多余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缛,不能读作“rǔ”。
成语辨形:缛,不能写作“褥”。
详细解释
- 繁文缛节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过分繁琐的礼仪和形式主义。它指的是那些过于注重形式和程序,而忽略实质和效果的行为。繁文缛节常常使事情变得复杂、低效,浪费时间和精力。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也可以用来描述某些场合或活动过于繁琐、冗长的情况。例如,在工作中,过分追求繁文缛节会导致效率低下,而在社交场合,过分注重礼仪可能会让人感到拘束和不自在。
故事起源
- 繁文缛节一词最早出自《左传·隐公二十三年》。故事中,齐国的隐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庄公继位。庄公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敬,决定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仪式的规模和程序非常繁琐,需要准备很多礼品和仪仗,还有一系列的礼仪和祭祀的步骤。最终,仪式的规模和程序变得过于复杂,使得庄公的臣子们感到疲惫和厌烦。于是,有人对庄公说:“繁文缛节,不若简练。过于繁琐的礼仪和形式主义,只会让人感到疲惫和厌烦。”从此,“繁文缛节”成为了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过分繁琐的礼仪和形式主义。
成语结构
- 繁文缛节是一个由形容词“繁文缛”和名词“节”组成的成语。其中,“繁文缛”形容词用来形容“节”这个名词,表示过分繁琐的礼仪和形式主义。
例句
- 1. 这个会议的流程太繁文缛节了,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复杂。2. 这个学校的招生流程非常繁文缛节,让人感到很麻烦。3. 我们应该注重实质,而不是过分追求繁文缛节。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繁文缛节”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穿着华丽的礼服,头上戴着一顶华丽的帽子,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礼仪手册,面对着一堆繁琐的礼仪和程序,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形象。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繁文缛节相关的成语,例如“拘泥形式”、“敷衍了事”等,了解它们的意思和使用场景,以丰富词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每次上课都要求我们排队进教室,觉得很繁文缛节。2. 初中生:学校组织的毕业典礼太繁文缛节了,我觉得没有必要那么隆重。3. 高中生:政府部门开展的活动常常太繁文缛节,浪费了很多资源和时间。4. 大学生:有些公司的招聘流程太繁文缛节了,让人感到很不方便。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质,而不是过分追求繁文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