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罪吊民
拼音fá zuì diào mín
含义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出处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典故出处
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近义词
吊民伐罪、伐罪吊人
英文翻译
punish the tyrants and comfort the peopl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成语举例: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大王奋然举义,智者称为伐罪吊民。”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锄强扶弱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伐罪吊民是一个由两个动词组成的成语。伐罪意为惩治罪犯,打击犯罪行为;吊民意为关心百姓安危,关注民众的生活需求。这个成语强调了政府或者社会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百姓福祉的责任和义务。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政府或者社会机构采取措施来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关心民众的生活。可以用在政府工作报告、社会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场景中。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治理观念。在古代,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是君主或者政府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关心百姓的生活需求。伐罪吊民这个成语强调了政府的双重责任,即惩治罪犯和关心民众。
成语结构
- 伐罪吊民由两个动词组成,分别是伐罪和吊民。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述了政府或者社会的行动。
例句
- 1. 政府将加大力度伐罪吊民,确保社会的安定与安全。2. 这个社会组织致力于伐罪吊民,推动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伐罪和吊民两个动词与打击犯罪和关心民众的概念联系起来记忆。同时,可以将其与维护社会正义和人民福祉的意义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社会治理观念,以及现代社会的犯罪打击和民生保障措施,来深入理解伐罪吊民这个成语的意义和重要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伐罪吊民,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社区更加安全和美好。2. 初中生:社会需要伐罪吊民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安全。3. 高中生:学习法律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伐罪吊民,为社会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