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僻邪侈
拼音fàng pì xié chǐ
含义指肆意作恶。同“放辟邪侈”。
出处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
典故出处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
近义词
放辟邪侈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肆意作恶。同“放辟邪侈”。
成语举例:院中肄业生……虽所讲亦不过俗学,然所汲汲在此,则一切放僻邪侈之事,究竟无暇兼为之。★清·梁章钜《归田锁记·读书》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肆意作恶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放僻邪侈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放”表示放纵、放任;“僻”表示偏离正道、不拘礼法;“邪”表示邪恶、不正当;“侈”表示奢侈、浪费。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过分放纵和奢侈,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使用场景
- 放僻邪侈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们的行为过于放纵和奢侈,违背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过度消费、浪费资源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追求享乐、不拘礼法的人。
故事起源
- 放僻邪侈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故事中,鲁国的国君襄公因为过度奢侈和放纵,导致国家衰败,最终被迫放弃了国家的统治权。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过分奢侈和放纵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负面的影响。
成语结构
- 放僻邪侈是一个四字成语,由动词“放”、“僻”和形容词“邪”、“侈”组成。
例句
- 1. 他的生活过于放僻邪侈,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2. 这个国家的领导层过度放僻邪侈,导致了财政危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把“放”联想成放纵,把“僻”联想成偏离正道,把“邪”联想成邪恶,把“侈”联想成奢侈。通过将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奢侈、放纵相关的成语,如奢侈浪费、放荡不羁等。了解这些成语的用法和故事起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放僻邪侈了,老师批评了他。2. 初中生:这个国家的领导层过度放僻邪侈,导致了经济危机。3. 高中生:现代社会有些人追求放僻邪侈的生活方式,忽视了社会责任。4. 大学生:我们应该避免过度消费,不要陷入放僻邪侈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