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突西施
拼音táng tū xī shī
含义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出处梁启超《诗话》:“更会串一戏,曰《易水饯荆卿》,其第一幕‘饯别’内,有歌四章,以《史记》所记原歌作尾声,近于唐突西施,点窜《尧典》。”
典故出处
梁启超《诗话》:“更会串一戏,曰《易水饯荆卿》,其第一幕‘饯别’内,有歌四章,以《史记》所记原歌作尾声,近于唐突西施,点窜《尧典》。”
近义词
唐突西子
英文翻译
be impudent to a good ma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成语举例:梁实秋《西施舌》:“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亵渎比自己强的人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故事
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周顗为人特别谦虚。人们总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的尚书令乐广相提并论,说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详细解释
- 唐突西施源自古代故事,西施是古代中国的美女,而唐突则意味着粗鲁、冒失。这个成语形容人的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交礼仪,缺乏得体和谨慎,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举止言谈粗鲁、冒失,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可以用于批评他人的不恰当行为,或者自我警醒自己要注意言行举止。
故事起源
- 唐突西施的故事源自战国时期,当时的楚国有一位美女叫西施,她的美貌无人能及。有一次,楚国的大臣邹忌去拜访齐国的国君,却穿着破旧的衣服,不修边幅。他见到西施后,突然对西施说:“你的美丽真是太突然了!”这个举止粗鲁的行为被人嘲笑,成为了后来形容不合时宜的行为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唐突西施是由两个动词和两个名词组成的,表示动作和人物的关系。
例句
- 1. 他唐突西施地插话,打断了演讲者的发言。2. 她的回答太唐突西施了,完全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唐突西施”拆分成唐突和西施两个部分,分别联想到粗鲁的举止和美丽的女子。可以想象一个粗鲁的人突然出现在西施的面前,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和嘲笑。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唐突西施的反义词语“言之有礼”,学习如何用礼貌和谨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小明唐突西施地抢走了小红的玩具。2. 小学生:老师生气地说:“同学们要注意不要唐突西施,要有礼貌。”3. 初中生:他的举止太唐突西施了,完全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4. 高中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她没有唐突西施,而是虚心接受并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