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勇
拼音pǐ fū zhī yǒng
含义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典故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近义词
一夫之勇
反义词
深谋远虑
英文翻译
animal courage <reckless courage; foolhardines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成语举例:你说尽一孤忠,上有寡母,下有娇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无及。(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堪比薑斋胆气豪
成语故事
出处:《国语 越语上》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释义:打仗不能光凭个人的勇敢,要用智谋,要靠集体的力量。故事: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囚禁三年,受尽了耻辱:回国后,他决心自励图强,立志复国。十年过去了,越国国富民强,兵马强壮,将士们又一次向勾践来请战:“君王,越国的四方民众,敬爱您就象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儿子要替父母报仇,臣子要替君主报仇。请您再下命令,与吴国决一死战。”勾践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战要求,把军土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表示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为士兵少而忧愁,只是忧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我不希望你们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敢,而希望你们步调一致,同进同退。前进的时候要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会受到处罚。这样,就会得到应有的赏赐。进不听令,退不知耻,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到了出征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大家都说,这样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死呢?由于全体将士斗志十分高涨,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
详细解释
- 匹夫之勇,源自《孟子·公孙丑上》:“匹夫之勇,可畏也。”原意是指普通人的勇敢行为也是令人敬畏的。后来,这个成语演变为形容一个平凡人在面对困难、危险时,能够勇敢地挺身而出,无惧艰险。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平凡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勇敢精神,强调个人的勇气和毅力。可以用于讲述个人奋斗、面对困难时的鼓励和赞美。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被孟子用来形容普通人的勇敢行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这本书中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人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他通过这个成语告诉人们,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成语结构
- 匹夫之勇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匹夫”指的是普通人,“之”是表示所属关系的介词,“勇”表示勇敢。
例句
- 1. 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在抗洪救灾中展现了匹夫之勇。2. 面对困难,我们要有匹夫之勇,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平凡的农民在面对野兽时,毫不畏惧地挺身而出,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与勇气相关的成语,如“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等,进一步丰富对勇气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班级演讲比赛中展现了匹夫之勇,勇敢地站在讲台上演讲。2. 初中生:他在篮球比赛中表现出了匹夫之勇,勇敢地冲向对方篮筐。3. 高中生:我要在高考中展现匹夫之勇,全力以赴,争取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