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之隙
拼音yá zì zhī xì
含义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典故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近义词
睚眦之怨、睚眦之嫌、睚眦之忿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睚眦之隙源自《左传·僖公五年》:“睚眦之间,岂容他人?”睚眦指的是眼睛的角膜和眼白之间的极小间隙,比喻仇恨之深。这个成语意味着仇敌之间的争斗激烈,彼此之间没有丝毫的容忍之地。
使用场景
- 睚眦之隙常用于形容敌对关系特别深厚,无法调和的情况。可以用来描述政治、商业、家庭等各个领域中的仇敌关系。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记载了许多古代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左传·僖公五年》中的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当时,鲁国公子兀突骑与其兄弟公子僖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彼此之间毫无容忍之地。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仇敌之间的关系。
成语结构
- 睚眦之隙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他们之间的仇恨已经达到了睚眦之隙的地步。2. 两个公司之间的竞争激烈,已经形成了睚眦之隙的局面。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睚眦之隙”与仇恨深厚、无法调和的关系联系起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仇敌关系相关的成语,如“水火不容”、“势如水火”等,来扩展对于仇敌关系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之间的争执已经达到了睚眦之隙的地步。2. 初中生:两队球员之间的仇恨已经形成了睚眦之隙。3. 高中生:政治家之间的争斗已经达到了睚眦之隙的程度。4. 大学生:两个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形成了睚眦之隙的局面。5. 成年人:他们之间的争斗已经超过了睚眦之隙,彼此已经无法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