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袒面缚
拼音ròu tǎn miàn fù
含义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出处《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典故出处
《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近义词
负荆请罪
英文翻译
bare one's back to be trashed and let one's hands be tied on the back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成语举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8回:“不想倒就反起来了,一时惊惶无措,只得肉袒面缚,诣阙待罪。”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形容顺从投降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周武王率军伐纣克殷,即将胜利时。商朝权臣微子肉袒面缚到周军军营,左手牵羊,右手拿茅,膝行到周武王面前,献上商朝的祭器,口称谢罪。周武王看他诚心投诚,就下令释放微子,官复其位。
详细解释
- 肉袒面缚源自《淮南子·劝学篇》,意为割去肉来束缚面部,形容处境极度困难,无法自拔。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在绝境中的无助和束缚。
使用场景
- 肉袒面缚常用于形容人陷入困境,无法摆脱的情况。可以用来描写个人、团体或者社会面临的困难和束缚。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淮南子·劝学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韩非的智者,他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无法自由活动。为了摆脱束缚,他割去自己的肉来束缚面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无助和困境。
成语结构
- 肉袒面缚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动词和两个名词组成。
例句
- 1. 在经济危机中,很多企业陷入了肉袒面缚的境地。2. 他为了保护家人,不惜肉袒面缚,任凭敌人摆布。
记忆技巧
- 记忆肉袒面缚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困境中,割去自己的肉来束缚自己的面部,表达无助和束缚的形象。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束手无策”、“陷入绝境”等,来扩展对困境和无助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数学题太难了,我感觉自己肉袒面缚,完全不知道怎么做。2. 初中生:面对考试的压力,我感到肉袒面缚,不知道该如何应对。3. 高中生:面对家庭的经济困难,我感到自己陷入了肉袒面缚的境地,无法摆脱。4. 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肉袒面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通过这个学习指南,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肉袒面缚”这个成语,并在适当的场景中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