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思索
拼音bù jiǎ sī suǒ
含义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出处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典故出处
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近义词
一挥而就、脱口而出、一目十行
反义词
慢条斯理、深思熟虑、搜索枯肠
英文翻译
from the lips outward <blunder ou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成语举例: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假,不能读作“jià”。
成语辨形:索,不能写作“锁”。
成语谜面:认真考虑;真动脑筋
详细解释
- 不假思索是一个用来形容人在做事或说话时没有经过思考,没有考虑后果就做出决定或表达意见的状态。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本能或习惯,缺乏理性思考和深思熟虑。不假思索的人常常会因为草率行事而犯错或后悔。
使用场景
- 不假思索通常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轻率地表达意见。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等。
故事起源
- 不假思索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描述了一个名叫淮阴侯的人。淮阴侯是刘邦的亲信将领,他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据说,他在战斗中总是能够迅速做出决策,没有犹豫和犹豫。因此,淮阴侯被称为“不假思索”。
成语结构
- 不假思索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不”表示否定,表示“不做某事”,“假”表示虚假,指没有经过思考,轻率行事,“思索”表示思考。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没有经过思考就做出决定。
例句
- 1. 他在回答问题时总是不假思索地说出自己的意见。2. 她在面对困难时,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坚持下去。3. 这个决定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做出来。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不假思索”与“不经思考”相联系,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可以用一个具体的场景来形象化地记忆这个成语,比如想象一个人在火灾中逃生时毫不犹豫地跳出窗户,这个人就是在不假思索地行动。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成语的故事和用法,可以扩展自己的成语知识。同时,可以学习其他与思考和决策相关的成语,比如“三思而后行”、“深思熟虑”等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时看到一个问题就不假思索地写下了答案。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进攻,最终帮助我们赢得了比赛。3. 高中生: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不假思索地决定去支持这个慈善活动。4. 大学生:在工作中,我们应该避免不假思索地做出决策,要有理性思考的习惯。